您的位置: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初心如磐七十载 壮美兴安愈亮丽

来源:盟统计局 作者:盟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03日

  位于祖国东北边疆的革命老区兴安盟,1947年5月1日,坚守共产主义信仰的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成功开启了实践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先行之路,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内蒙古自治区在红色摇篮王爷庙(现今兴安盟政治文化中心乌兰浩特市)正式诞生,草原上升起了不落的太阳。从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盟各族人民开始了民族自治地方开拓进取的伟大历史征程。尽管在发展的进程中兴安盟的建制和归属几经变更,但七十年来,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脚步,传承忠诚坚定、艰苦创业、团结奋进的优良传统,红色基因激励着一代代兴安各族建设者们始终前赴后继、栉风沐雨、薪火相传、筚路蓝缕、脚踏实地、勇往直前,从一穷二白到全面发展,兴安大地历经了不平凡的70年。特别是1980年正式恢复盟建制以来,历届盟委、行署紧密团结带领全盟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各项发展、改革指针,主动融入和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浪潮,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兴安人民坚持正视发展差距,努力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兄弟盟市的有力帮助化作强大动力,牢牢把握国家振兴东北、“一带一路”等政策机遇,依托资源禀赋和文化内涵,全面吹响了区域经济社会科学跨越发展的冲锋号。各族干部群众守业敬业、求实务实、担当担责、变化变革,用智慧和双手倾力打造祖国北疆亮丽的风景线,全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社会民生日益改善、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书写了老区人民执着奋进的华美篇章。统计数据库中一笔笔发展数据,全面、客观地载录了壮美兴安七十载的亮丽征程。

  一、七十年波澜壮阔,综合经济实力大幅增强,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上世纪中叶,全盟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都十分低下,历经70年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得到显著增强。最早有统计数据记载的1952年全盟地区生产总值为1.05亿元,复建之初的1980年为3.08亿元,2016年已达到522.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52年的58.9倍,64年间年均增长6.6%;是1980年的32.0倍,36年间年均增长10.1%。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间(2012年—2016年)全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累计达2285.79亿元。全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16年达到32648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52年的18.7倍,年均增长4.7%;是1980年的26.3倍,年均增长9.5%。

  

  地方财力随着经济总量的持续扩张实现了加速度增长。1953年全盟地方财政总收入只有84万元,2016年达到60.75亿元,是1953年的7232.5倍,年均增长15.1%;是1980年的541.0倍,年均增长19.1%。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间全盟实现地方财政总收入累计达247.97亿元。1953年全盟地方财政支出只有492万元,2016年达到217.02亿元,是1953年的4411.0倍,年均增长14.2%;是1980年的440.4倍,年均增长18.3%。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间全盟地方财政支出累计达941.92亿元。

  

  兴安盟是传统的农业大盟,农业在经济中居主要地位,1952年全盟三次产业结构为81.5:10.1:8.4,是典型以传统农牧业为主体的产业格局。伴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盟委、行署高度重视产业协调发展,大力促进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全盟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2016年产业结构已调整为24.0:39.7:36.3,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正在向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服务业占重要地位的现代产业结构迈进。

  

  农业基础地位依然稳固。1952年,全盟第一产业增加值仅为0.86亿元,复建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盟各地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积极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了对“三农”的重视、倾斜和投入力度,全盟农牧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粮食产量和牲畜头数屡创新高。2016年,全盟第一产业增加值已发展到125.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52年的13.4倍,年均增长4.1%;是1980年的11.7倍,年均增长7.1%。2012年、2013年全盟粮食总产量相继突破300万吨、400万吨,2016年达到450.49万吨,是1947年的19.1倍,年均增长4.4%;是1980年的11.6倍,年均增长7.1%。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间全盟粮食总产量累计达2036.14万吨。全盟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由1947年的43.1万头只增加到2016年的1317.5万头只,年均增长5.1%。

  

  工业经济逐步发展壮大。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盟工业经济规模持续壮大,已初步构建起农畜产品加工、卷烟、冶金、能源、建材、制药等多元化的产业支撑体系,进而促进了第二产业乃至综合经济的跃步发展。2016年,全盟第二产业增加值已发展到207.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52年的290.5倍,年均增长9.3%;是1980年的63.0倍,年均增长12.2%。全盟全部工业增加值已发展到165.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52年的239.7倍,年均增长8.9%;是1980年的64.5倍,年均增长12.3%。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间全盟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累计达709.00亿元。全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发展到225户,实现增加值147.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2000年的17.2倍,年均增长19.5%。全盟乳制品、饮料酒、卷烟、钢材、水泥等主要产品已实现年生产能力10.15万吨、14.46万吨、26.90万箱、65.23万吨、340.75万吨,年发电量47.60亿千瓦时。

  

  服务业蓬勃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深化,全盟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大为增强,尤其近年来,坚持着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电子商务等一些新兴产业、新型业态、新商业模式如雨后春笋,在改革进程中得到萌芽并迅速发展起来。2016年,全盟第三产业增加值已发展到189.3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52年的328.0倍,年均增长9.5%;是1980年的53.0倍,年均增长11.7%。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间全盟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累计达803.73亿元。商贸流通方面,2016年,全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30.57亿元,是1947年的2115.3倍,年均增长11.7%;是1980年的98.0倍,年均增长13.6%。交通运输方面,2016年,全盟客运量、货运量、旅客周转量、货物周转量分别达到417万人、3610万吨、84764万人?公里、726263万吨?公里,分别是1949年的1390.0倍、902.5倍、2825.5倍、1652.5倍,分别是1980年的3.3倍、50.9倍、13.6倍、453.9倍。邮电通讯方面,2016年,全盟邮电通信各部门全年邮电业务总量达13.72亿元,是1980年的338.7倍;移动电话用户达171.07万户,是2000年的96.1倍。金融保险方面,2016年,全盟银行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575.78亿元、645.14亿元,分别是1953年的1.05万倍、2265.2倍,年均分别增长15.8%、13.0%;分别是1980年的544.2倍、209.4倍,年均分别增长19.1%、16.0%。财产险和人寿险保费收入分别达9.47亿元、12.50亿元,分别是1990年的124.6倍、612.7倍,年均分别增长20.4%、28.0%;保险业赔款及给付金额达6.27亿元,是1990年的105.1倍,年均增长19.6%。旅游方面,依托近年来独具特色的开发理念,以红色文化、蒙元文化、科尔沁文化、神泉冰雪文化等为核心,全盟旅游业得以迅速兴起并不断壮大,已成功打响了“巍巍大兴安梦幻阿尔山”的旅游品牌,综合性旅游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并向全域旅游大格局迈进,旅游业成为了蓬勃发展的第三产业中的又一大亮点。2016年,全盟接待国内外游客698.86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9.92亿元、入境旅游收入92.08万美元。外贸方面,近年来,盟委、行署高度重视发挥我盟地处东北亚经济圈、毗邻俄蒙的区位和资源优势,积极拓展对外贸易,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取得明显进展。2016年,全盟外贸进出口总额已达1100多万美元。

  

  二、七十年砥砺辉煌,投资建设规模持续扩大,城乡面貌发生巨大改观

  盟复建之初,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比较滞后,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盟委、行署重视大力发挥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全盟经济增长的重要功能,大兴三次产业生产和百姓生活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各阶段重点发展、建设规划的指引下,全盟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各领域招商引资力度持续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中心城市、城关镇、新农村综合功能和品位不断提升,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水、电、气、暖、住、路、通讯等一大批公益服务设施日臻完善。2016年,全盟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510.84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是1980年的3184.7倍,年均增长25.1%。2016年,全盟房地产开发投资达41.50亿元,是1990年的417.0倍,年均增长26.7%,房地产企业全年房屋施工面积达530.05万平方米。

  

  交通运输建设成效显著。全盟公路、铁路、民航等综合运输网络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中,公路总里程达到13116公里,是1980年的5.1倍,年均增长4.6%;盟内始发列车可直达北京、天津、沈阳、长春、大连、呼和浩特;经乌兰浩特机场和阿尔山机场的盟内外航线已达到9条。城乡综合配套功能日趋完善。建设实施了一批220千伏输变电工程,500千伏变电站从无到有,电网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全盟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1.73万户;全盟城市建成区绿化率达33.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日新月异。以独具特色的多彩文化为引领,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乌兰夫办公旧址、五一会址等革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了盟内外大量的游客,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老区精神广泛弘扬;各具风格的广场、社区、校园、企业、军警营和中老年等群众文化活动在各地得到蓬勃开展,全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2016年,仅专业艺术团体送文化送戏下乡就达454场(次);全盟现有总藏书量43.02万册的图书馆7个,博物馆3个,建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6个、乡镇苏木综合文化站69个、村嘎查草原书屋875家;全盟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自治区级16处、旗县级68处,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项、自治区级47项、旗县级295项。广播电视报刊覆盖面不断拓延。全盟现有旗县级以上广播电视台5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8.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34%,数字电视用户5.94万户;全年盟级报刊发行量达2.63万份,其中蒙文版0.63万份,舆论导向作用日益增强。竞技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阿尔山冰雪体育运动方兴未艾,以“中国马速度大赛”为主题的科右中旗赛马活动从2008年至今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九届。2016年,全盟运动员参加省级以上比赛共获得奖牌51枚;全盟共举办县级及以上运动会9次,参赛运动员2860余人次,观众38万余人次;公路越野赛以及各种球类、棋类、舞蹈类活动丰富多彩。文化惠民工程乌兰牧骑宫、图书馆、科技馆等一批项目将于自治区成立70年大庆前夕交付使用,届时将为兴安人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生活体验、提供更多的快乐和健康,进而将更加有力地推动我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三、七十年春华秋实,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和谐进程日趋完善

  1953年时,全盟城镇化水平很低,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10.0%略强。复建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的互促共进,城镇承载能力持续增强,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城乡二元格局正在逐步向统筹协调发展转变。2016年,全盟城镇化率已达47.38%,市镇人口已由1953年6万多增加到了71.53万。多民族和谐共生局面愈加稳定。2016年全盟165.04万户籍人口中蒙古族人口占比达43.5%,是全区蒙古族人口比例最高的盟市。人民生活正逐步实现由贫困向温饱进而向全面小康目标的迈进。2016年,全盟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4279元和8533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分别较1980年增长了57.5倍和95.3倍,年均分别增长12.0%、13.5%。城乡居民消费水平随着收入的较快增长而不断提高。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15408元和7378元,分别较1980年增长了45.8倍和87.8倍,年均分别增长11.3%、13.3%。城乡居民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1.8%、32.8%。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28.9平方米和28.6平方米。2016年,全盟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58778元,是1947年的268.4倍,年均增长8.4%;是1980年的79.9倍,年均增长12.9%。全盟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为286.27亿元,是1947年的7.3万倍,年均增长19.5%;是1980年的961.6倍,年均增长21.0%。

  

  经过复建以来的不懈努力,全盟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就业保障能力不断提高覆盖城乡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科技事业活力彰显,绿色生态环境更加清秀。2016年末,全盟基本养老、失业、生育、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32.50万人、9.00万人、12.71万人、13.20万人。全盟享受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分别为4.12万人和10.55万人。全盟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完善。2016年,兴安盟人民医院成功跨入全国“三级甲等”行列;全盟1699个卫生机构(其中医院、卫生院121个)拥有床位7609张、卫生技术人员9674人,分别是1980年的1.9倍和2.7倍;全盟有妇幼卫生保健机构6个、专科疾病防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51个;全盟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机构拥有床位4364张,年末在院人数2094人;全盟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0.00万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人数96.91万人、参合率达99.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基金支出52500.29万元、补偿总人次62.91万人次。基础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成人高等教育等都得到较快发展,教育结构不断改善。2016年,全盟财政教育经费支出达到31.56亿元;全盟普通高考专科及以上总录取人数10033人;全盟2所高等教育学校年末在校学生11531人,15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年末在校学生11504人,17所普通高中年末在校学生25921人,60所普通初中年末在校学生37678人,120所小学年末在校学生86640人,幼儿园在园幼儿35906人;全盟有中小学教职工18613人;全盟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8.7%,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毕业生升学率均达到100.0%。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16年,全盟科技经费支出1637万元;送科技下乡300人次,培训乡村技术骨干和农民4.7万人次;取得盟级科技成果22项,申请专利号169项,获专利权82项;推广盟级实用技术135项;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1项,技术合同成交额15790万元。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积极进展,节约资源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较好地守住了一片山水钟灵、草木毓秀的绿色净土。2016年,全盟万元GDP能耗较2005年下降37.5%,年均下降4.2%;全盟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93.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8.2%,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62.8%、自来水普及率73.0%;全盟森林覆盖率达到31.0%。

  峥嵘七十载励精图治,风雨数春秋亮丽绽放。而今,勤劳质朴的兴安各族人民愈加珍视一路走来的艰辛与汗水,坚守如磐初心,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为引领,团结一心、携手并肩,沿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协同推进的发展路径,朝着全力建设红色、生态、活力、健康、幸福“五个兴安”的目标定位,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砥砺奋进、勇往直前。我们坚信,壮美兴安必将成为祖国北部边疆一道最亮丽的风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地 址:内蒙古乌兰浩特市兴安盟党政大楼 电话: 0482-8267658 传真: 0482-8267658 Email: admin@xam.gov.cn

bet 365备用网址主办 兴安盟信息产业化办公室协办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辩率 真彩32位浏览

Copyright 2015 www.xam.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蒙ICP备05002755号-2